至暗时刻!平均每头猪亏损733元 “猪茅”也扛不住了
2021年10月20日 09:22
  近期,多家上市“猪企”密集披露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行以及饲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双重夹击”下,截至当前,无一家上市“猪企”幸免今年第三季度的亏损,生猪全行业迎来至暗时刻。未来原材料饲料、以及产成品生猪的价格趋势会如何演变?行业寒冬中,实体企业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预计“猪企”何时能够扭亏为盈?
  猪价持续下行,行业陷入至暗时刻
  事实上,生猪全行业的亏损根本原因不外乎猪价持续的大幅下跌,生猪价格年内最大跌幅已超60%。“近期各家上市‘猪企’逐步发布了三季报,不出意外,纷纷报亏,有的是三季度才开始亏损,有的则是已经连续亏损了好几个季度。三季报才开始亏损的‘猪企’,如牧原股份,多半成本控制做的还不错,但也难敌猪价的下行周期价格跌破全行业成本线的厄运,其他亏损较多的猪企则均存在在价格高峰期大肆扩张,不计成本,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遇到猪价下行只得被动接受亏损的局面。”五矿期货农产品分析师王俊表示,造成今年猪企大幅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产能增加叠加了价格大幅下行,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亏损。
  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9月底生猪自繁自养利润为-733元/头,创下历史亏损最高记录。“今年以来,随着生猪产能的明显恢复和生猪体重数据偏高,造成国产猪肉供应快速增加,同时进口同比增加,叠加禽肉替代了部分需求,最终造成国内猪肉供应大幅过剩,生猪价格超预期下跌。”国泰君安期货农产品首席研究员周小球说。
  不过,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银行金融学院期货讲师林洸兴看来,本轮猪价大跌,并非猪企盲目扩张造成产能过剩,他表示,当前生猪存栏量只不过是恢复2019年猪瘟前的水平。会产生猪价直接跌到养殖成本线下,主因是三元母猪淘汰潮造成的。
  “2019年非瘟期间母猪短缺,仔猪价格飙升到2000元/头,当时为了加快产能复苏,许多猪场使用三元母猪做繁育,今年淘汰三元母猪,转换为养殖效能高的二元母猪。因此,三元母猪生完今年春节旺季需求的小猪后,就开始大量淘汰,造成的短期的过剩与大量肥猪出栏(淘汰母猪通通都是300斤以上的大肥猪),10月母猪淘汰已经近尾声,因此生猪供应量逐步恢复均衡。”林洸兴说。
  此外,光大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吕品表示,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下,各规模养殖场的防疫成本较疫情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饲料原料方面,由于国内供需格局的重大变化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蛋白原料维持高位运行,均加剧了生猪养殖的成本。此外,本轮生猪产能恢复过程中,是以三元母猪留种为主要方式,无疑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增加了养殖成本。因此,她认为,“猪企”的亏损是由于猪价低迷及养殖成本提升共同作用所致。
  在卓创资讯生猪行业高级分析师王亚男看来,当前饲料成本成为影响“猪企”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19—2020年高盈利的情况下,即使生猪饲料行情上涨也未对高盈利造成影响,生猪价格的变化对养殖利润的影响程度最深。但当生猪行情跌至一定价位时,饲料成本对盈利的影响便凸显出来。”王亚男介绍说,2014—2018年生猪饲料均价为2347.68元/吨,2019年至今生猪饲料均价为2536.88元/吨,增幅为8.06%。
  “在2021年生猪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饲料成本对盈利的影响度增强。2021年饲料均价保持在2900.00元/吨以上,处于近年来的最高值,在如此高成本的情况下,生猪养殖盈利不断减少。”王亚男说。
  生猪下跌周期仍没有走完
  王俊表示,从供需来看,饲料原料基本面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不管是供应端产量逐步增加,还是需求面的边际递减,都说明其继续上涨的动能已经严重不足,只不过当前部分原料仍存在库存偏低的情况,导致其价格不会立刻下行,而是会在高位振荡一段时间。
  吕品介绍说,玉米方面,由于政策原因,2020/21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结构相对紧张,支撑玉米价格上涨至历史高位,而新年度中,国内玉米产量会有10%左右的增产,叠加小麦、稻谷及进口谷物的大量替代,玉米供需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价格继续上行的空间相对有限,在种植成本及流通成本大幅增加的背景下,预计玉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豆粕方面,由于国内库存偏低及国际生物柴油政策的影响,国内植物油价格连续强势运行,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豆粕价格的走势,但是在进口成本维持高位及国内需求的带动下,继续向下空间有限,有望触底反弹。
  “在玉米、豆粕价格坚挺的情况下,饲料价格仍将偏强运行,猪企饲料成本难以有效下降,因此只能谋求提升产能效率、降低人工费用,以及科学、有效地使用金融工具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吕品说,
  生猪方面,王俊认为,下跌周期大概率依旧没有走完,从周期看,明年上半年或许才是至暗时刻。因此,王俊认为,今年下半年,随着猪价的弱度反弹,四季度猪企的亏损程度有望缓解,但整个明年尤其是上半年仍存在继续亏损的可能,只不过随着规模效应的提升和综合成本的下降,或许明年上半年亏损的惨烈程度要好于今年。
  林洸兴认为,在春节之前可屠宰的生猪数量依然是充足略为过剩的,但是猪多不等于肉多,养殖企业可将通过微调养殖天数与出栏体重,实现供需与盈利的均衡。“100公斤的生猪料肉转化比(一斤饲料可以产出多少重量的肉)比120公斤的猪多30%。因此,降低养殖天数将能实现猪肉的供需均衡。”他说。
  事实上,目前生猪仍处于供过于求的供需格局中。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三季度末,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459万头,增长16.7%。
  在周小球看来,饲料成本并不是现阶段影响生猪价格的核心问题,影响生猪价格的核心还是在于生猪供求本身。在生猪养殖深度亏损的背景下,收储政策带来的情绪利好驱动现货价格快速反弹,且四季度是传统需求旺季,市场将呈现供需两旺的状态,生猪价格存在继续上行的需求。
  “不过,虽然生猪产能已经在21年6月份见顶,但是要形成出栏明显下降需要到22年2季度,预计生猪价格至少还有一轮探底的过程,养猪企业盈利可能在22年2季度以后才能转正。”周小球表示。
  善用期货衍生品工具已成为猪企“必修课”
  期货是企业转移价格风险的利器,不过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生猪期货上市至今,交易量依然较低。
  “现阶段产业客户利用生猪期货非常不充分。一方面有市场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有企业主观意愿的限制,现阶段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还处于实验性阶段。现阶段产业客户主要通过降本增效以及储备充足现金流的方式度过产业低谷。”周小球说。
  林洸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牧原、温氏、正邦三家企业要足额套保3季度产能,则需要空18万手以上,这是生猪期货总持仓量2倍以上,现实中难以实现。不过他表示,随着9月生猪第一次交割后,养殖企业将生猪期货纳入运营规划应该会有明显增长。
  即便如此,在生猪价格逐渐下行的市场背景下,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猪企”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以规避市场风险。吕品介绍说,从持仓量来看,10月份生猪期货持仓量较5月份增加了4倍有余。“猪企”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金新农参与期货市场资金为4.17亿元,海大集团投资期货市场资金为2.78亿元,中粮期货生猪持仓量一直位居前列,大部分也是对于集团生猪养殖板块套期保值的需求。“种种数据表面,生猪养殖行业利用期货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参与度日益增加。”她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饲料采购方面,“猪企”从很早之前已经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降低采购成本。
  周小球坦言,期货市场对生猪实体企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市场风云变幻,没有风险管理工具护航,企业就像一位没有穿铠甲的战士在战场厮杀,完全只能凭借自身相对素质穿越周期。
  “一些具有套期保值基因的生猪企业是利用期货的优等生,比如从饲料转行来的很多企业生猪期货都有较大规模的参与,但是对于一些传统养殖的企业来说,因为各种原因限制,企业管理者的思维可能还没有完全转变,因此可以通过投资者教育的方式逐渐将这类客户引导到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周小球说。
  在林洸兴看来,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过去是增强盈利的好手段,未来将会变成企业生存必要的工具。“随着生猪企业规模化逐步加深,养殖企业极难再出现长期丰厚利润。微利的时间增长后,积极运用期货锁定饲料成本与产品售价的企业,将会在猪周期波动下不断把专业性不足的企业淘汰出局。”他说。
  “生猪存栏量恢复明显,养殖的暴利时期已经过去,在猪周期的下跌段,‘猪企’的经营无疑是十分艰难的,而养殖成本将是决定企业盈利与否的重要因素。‘猪企’应顺应市场,适度发展养殖规模,科学养殖流程,规范疫情防控,合理使用金融工具,从饲料原料采购至下游屠宰销售,全面控制经营风险。相信中国的生猪养殖业在经历非洲猪瘟的洗礼以及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之下,会步入一个科学化、精细化、市场化的新阶段。”吕品表示。
  林洸兴认为,实体企业参与期货最好的方式并不是交割,因为毛利较低的状况下,交割的不便利性与额外成本会让企业抗拒。他表示,实体企业最佳的方式是基差交易。
  “当前大豆压榨(油脂与豆粕)是最成熟的基差交易品种,基差交易让期货成为每天买卖现货定价的基准。此时全产业上下游对期货的参与会大幅提升。金融业与产业持续共同努力,深化合作,才能达成期货服务实业的目标。”林洸兴说。
  上市猪企三季报大亏,中、美猪市“冰火两重天”,原因何在?让我们看看光大期货的专业分析: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6428万吨,同比增长22.4%,其中猪肉、羊肉、牛肉、禽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0%、5.3%、3.9%、3.8%;三季度末,国内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459万头,增长16.7%。
  与国内生猪、能繁母猪高存栏相对应的是,上周末国内猪企上市公司发布三季度业绩预报,企业大幅亏损,生猪养殖全行业陷入深度亏损。报告预计牧原股份亏损5—10亿元,新希望亏损25.8—29.8亿元,正邦科技亏损55.2—65.2亿元。国内猪企三季度大幅亏损,上市公司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四季度国内猪价能触底反弹,以上种种疑问成为目前国内外生猪市场关注焦点。
  国内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猪肉市场供大于需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为2329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1.2%,屠宰后胴体重也大幅度增加了8公斤,出栏量增加、胴体体重增加使得肉类产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当下中国的猪肉市场供应是非常充裕,甚至过剩的。
  尽管7月份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但是这种下降是基于养殖场在养殖出现亏损情况下,降本增效所导致的。因此,在能繁母猪存栏量小幅下跌的同时,母猪生产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整个生猪产能仍在惯性增长。8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1.1%,连续6个月增长,尤其是每月新出生的仔猪量还在大幅增加,2—8月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月均增速2.5%,意味着今年9月至2022年2月的生猪存栏量还将持续增长。
  2007—2015年我国猪肉产量由4308万吨增至5821万吨,增幅35.1%,2015年以来猪肉产量波动剧烈、降幅明显,“十三五”期间受非洲猪瘟影响导致产量大幅下降,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下降到4255万吨和4113万吨,较2017年分别减少1197万吨和1339万吨。2021年受生猪产能恢复的影响,上半年猪肉产量为2715万吨,同比增长35.9%,全年猪肉总产量有望突破5000万吨。
  政策调控加码,旨在保供稳价
  当前中国种猪产能已经完全恢复,猪肉市场已出现阶段性供应过剩现象,为防止生猪产能大幅波动,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
  《方案》明确产能调控目标:“十四五期间(2021年到2025年)”,全国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户)保有量稳定在13.7万个以上;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和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按照猪场自愿原则,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根据能繁母猪月度存栏变化的不同情形,划分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调控区域,并明确相应的调控措施。
  虽然连续两个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但农村农村部8月份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高达4500万头,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已处于《方案》划定的黄色调控区域的上限,亦反映出当前生猪市场产大于需的现状,广大养殖场(户)应在国家的倡导下,延迟能繁母猪补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适当压减生猪产能,使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至合理水平。
  美国生猪库存保持低位,预计价格维持高位
  新冠疫情爆发耗尽了美国的肉类储备,据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肉类储备至今仍未恢复。
  据悉,2020年由于数千名屠宰场工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迫使工厂关闭,美国的牛肉、猪肉和鸡肉储备大幅下降。此外,劳动力短缺继续影响产出。据美国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8月份牛肉储备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7%;禽类供应量同比下降了20%;被切成培根的猪肉同比减少了44%,降至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农业部最新的"猪季度"报告出人意料,显示2021年9月1日美国所有生猪和猪的库存为7540万头,比2020年9月1日下降4%,但比2021年6月1日上升1%。报告发布前,行业平均报告估计仅下降2%。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公开数据显示,近三个月,肉类(包括杂碎)进口量分别为,6月的74.3万吨,7月的85万吨;8月的75.8万吨。在进口肉类中,有一半以上是猪肉,而所有的进口猪肉中,来自美国的猪肉数量排名第二。但是由于2021年中国猪肉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预计四季度猪肉进口量难以持续增长。
  整体来看,上半年,受非瘟后生猪产能超预期恢复的影响,中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全国22个省市平均生猪价格累计跌幅达67%。受猪价下跌影响,上市猪企加快出栏。但是考虑到2020年大型养殖企业扩张进度快,养殖规模翻倍的递增效应显著,2021年国内生猪供应持续增加,供大于需的局面难以扭转,这也导致三季度及四季度上市猪企的亏损幅度持续扩大的预期。而大洋彼岸的美国瘦猪肉市场,则在新冠肺炎及蓝耳病疫情的影响下,瘦猪肉价格在6月初上涨到了近7年的高位。这样在中、美两国猪肉市场供需格局不同的情况下,预计市场外强内弱的局面很难改变。
  来源:期货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