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金融统计数据再超预期,新增贷款5877亿元,与此同时,广义货币供应量(M2)居高不下,同比增长19.3%。伴随着11月10日央行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紧缩预期加强,年内再次加息的概率加大。 新增贷款近6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877亿元,同比多增3347亿元。截至10月末,今年新增贷款已达6.89万亿,较全年7.5万亿的规模只剩下6123亿元的空间。 分析人士指出,按照全年7.5万亿的新增总量和“3:3:2:2”的季度投放节奏,四季度各月信贷投放增加平均在4000亿元人民币,但5877亿元的水平已经大大超出监管部门的调控目标。 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全球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跨境资金流动加剧,在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金为套取利差收入趴在银行的账上,从而导致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加大。 另外,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近期贷款投放出现反弹,一方面受中小企业、房地产、项目投资等贷款需求仍相对较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意愿增强有关,尤其是部分银行在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逐步达标后,信贷加快投放情况更为突出。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由于各分支行业务进度并不一致,未完成考核任务年底放贷款的冲动依然存在。另外,莫尼塔今年10月的一份调研报告也显示,10月反映企业信贷需求环比增加的机构比重再次明显增加。 数据显示,10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比重上升,共增加4222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的71.8%;而此前推动贷款投放增加较快的住户贷款增速减缓,本月增加1656亿元。 不少人士表示,全年新增贷款超过7.5万亿几无悬念。但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指出,未来将加强信贷窗口指导,控制信贷增速。 货币政策或将祭出紧缩组合拳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月份CPI达到4.4%,创下两年来的新高,市场普遍认为,未来通胀形势更加严峻,管理通胀预期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 国际来看,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助长资产价格泡沫,同时,也导致国际油价、国际金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国内来看,PPI上涨势头较猛,向CPI传导压力也在加大,物价进一步上涨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目前,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回归稳健:年内已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月中旬,上调1年期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市场预计,未来央行还将继续通过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搭配使用抑制通胀。 “目前欧美的利率都很低,持续加息的负面效应会越来越大,所以货币政策还是会使用组合拳,一方面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还会更大,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其作用直接、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优点,仍将被作为最重要的手段被多次使用。”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表示。转自第一财经日报(010)www.99qh.com11/12<本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