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品市场似乎正在“反主为客”。 就在11月10日中国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貌似没有太多机构会认为这将对商品价格运行的大格局有什么影响。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从金属到农产品,再到软商品,几乎所有在中国上市的期货品种你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海外品种,活跃在CME和LME的大宗商品是国际上的“价格权威”,中国一国的政策难以改变商品的大牛市。 在这样的思维定势面前,不少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11月10日政策公布当天,郑州棉花期价将近2%的下挫,这几乎是今年8月棉价成为商品上涨领头羊以来首次像样的回撤。同时,美元指数也相当配合的处于阶段性反弹之中。但在美国6000亿美元的“二次宽松”的“麻醉政策”面前,很多业内人士都天真地以为,这种国内棉花的先行下跌可能仅仅是过快上涨之后的技术性调整,后期的棉价乃至整体商品价格都还要看美国的脸色。 市场没有给人们反思的时间,越是前期被追捧的商品,它对政策的反应就越敏感,于是在11月10日当晚,美盘CYBOT棉价也紧跟中国发生了调整,并最终跌停。精彩的还在后面,在中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新公布的CPI数据创近25个月来新高的打压下,中国的商品期货和股市上周五终于“恍然大悟”,截至收盘,国内23个上市商品期货品种竟有13个品种跌停。如此震动,外盘受到冲击的就不只是棉花了。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的金属、大豆、玉米、棉花、原糖等品种的价格上周五晚间全线跟随中国市场大跳水。美盘棉价再次跌停,原糖价格两日内狂泻20%,金属铜价在当夜即重挫3%,创今年6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相似的情形还出现在本周二,中国股市近4%的“惊艳一跳”带动午盘后众商品集体回撤,这在外盘商品电子盘中引起了共鸣。截至发稿,LME铜价跌逾1.5%,美国CBOT大豆下跌近2%。市场人士称,近期商品外盘跟随内盘联动,与其说是中国在部分商品价格上话语权的增强,倒不如说是中国的流动性收紧对国际商品产生了“政策溢出”。待各国宏观政策的差异逐渐缩小,或是商品整体调整的势头确立,外盘市场仍会充当商品的“风向标”。 转自第一财经日报(009)www.99qh.com11/17<本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