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上午,国泰君安期货的交易室内,投资经理发出“开仓买入棉花CF1305”的交易指令,交易员将数据输入电脑并按下鼠标。即刻,全国首笔期货资管交易在郑商所系统中撮合成交,宣告了期货公司资管业务的起航。 “第一笔交易来之不易。”1月30日凌晨,国泰君安期货分管资管业务的副总裁寿亦农和记者在微博私信上聊天时感慨,“这段日子我腿都跑细了。” 自2012年9月1日《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简称《试点办法》)实施起,寿亦农就开始了他的奔波:监管部门、交易所、中期协、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软件商、银行,乃至客户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 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创新,“创新业务的特点就是开创性。虽然《试点办法》做了一些规定,但工作细则和流程并不明确,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事情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寿亦农说,“好在监管部门十分重视来自市场的反应,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解决一个个难题。” 这期间,寿亦农参加过监管部门、协会举办的多次座谈会,填写了各种征求意见表,把能想到的问题都统统提出来。每次反馈完意见,都要经历一段焦心的等待。由于股指期货论证了多年才出台,因此,经历此役的业内人士对于政策出台的等待期限通常不设上限。 不过,这次却意外的快。《试点办法》一实施,各公司开始按照要求提交申报材料。在初审、补充材料、复审之后,18家期货公司在去年11月便获得首批资产管理业务资格。 尽管大家都为此欢呼雀跃,但很少有人知道,拿到业务资格与正式交易中间还有多少路要走。比如,资产管理合同怎么设计?必备条款要有哪些?资金托管怎么安排?投资管理系统如何与交易所、保证金监控中心对接?没有这些,期货资管业务仍是纸上谈兵。 期货业务高风险的印象让不少业内人士始终担心,资管试点的口子可以开多大?结果显示,监管部门要比大家想象中更开明和务实。去年9月底,中期协发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合同指引,对风险揭示书、客户须知、合同必备条款等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去年12月下旬,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补充规定;去年年底之前,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编写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开户问题解答》,进一步明确了开户环节的操作要求;最近,郑商所、上期所公布了开户操作指引,对一直模糊的开户编码申请等事项进行了规范。 谈到参与全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寿亦农认为是在研讨资金托管方案时,监管部门吸收各方意见,确定让只进行期货交易的纯期货资管产品账户和普通账户一样,可以不进行资金托管。虽然券商、基金、信托都需要银行对资金进行托管,但是期货账户因为受到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的严密监控,可以有别于以往的做法。“监管部门秉持了实事求是的做事方法,采取了符合市场实际的方案。” 遇到难题寻找变通之策,对于创新业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比如,期货公司系统与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的系统存在对接困难,直到现在也还不能实现全自动对接。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展,监控中心采用了半自动、半手工输入的方法,在合规基础上变通地解决了问题,成为一个过渡之策。 除了充分准备之外,期货资管交易首单的产生也是由诸多偶然因素促成。“我们准备了5个产品,有挂钩黄金的,也有油脂产业链套利。但因为种种原因,1月29日当天只有宏观对冲策略的一个账户适合交易。”寿亦农介绍,回想这几个月,为了处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国泰君安期货资管团队常常通宵达旦工作,平安夜和元旦都耗在了公司。不过,结果还算欣慰。 首笔期货资管交易诞生了,资管业务的全程打通让业内人士感到兴奋。不少人憧憬,有了资管业务,期货公司就有了练兵场,未来在期市中叱咤风云的日子为时不远。转自证券时报(007)www.99qh.com02/01<本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