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期货-首页
相关新闻
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30日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
国债期货集体收涨
财政部关于2022年记账式附息(十三期)国债...
财政部关于2022年记账式附息(十六期)国债...
国债期货集体低开
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250亿元人民币央...
央行:今日将开展50亿元CBS操作
国债期货合约征求意见 最大参与者银行保险“失语”
2013年07月18日 10:45
  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公布国债期货合约征求意见稿,围绕国债期货保证金比例是否偏低,市场出现新讨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近日有市场传闻,鉴于国债期货合约征求意见稿中关于2%保证金和2%涨停板的设置,中金所担心出现投资者一天输光所有保证金的“最坏情况”,可能提高保证金比例至3%。  对此,7月17日,一位接近中金所的权威人士回应称,中金所目前没有调整国债期货保证金比例的意向,传闻应该是来自金融机构的征求意见反馈。目前,中金所法律部门正收集国债期货合约各类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交割风险与风险控制两项。“是否需要调高保证金比例,需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最终审定。”  然而,在征求意见环节,一向被视为国债期货重要参与力量的银行保险(放心保)机构,却几近“失语”。  “至今还没收到银行保险机构的修改意见。”上述权威人士透露,其中一种原因,是银监会与保监会尚未出台银行、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的实施细则与交易指引,而银行保险参与国债期货的角色也至今悬而未决,令银行保险机构无从发表意见。  担心市场过度投机  国债期货开闸后,除银监会创新部正研究银行如何参与国债期货投资,市场传闻保监会也原则性同意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甚至有保险机构准备递交申请方案。  一位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人士称,不排除保监会打算将险资投资股指期货与国债期货的操作指引进行合并,简化逐个审批流程的可能,“即便如此,保险公司真正参与国债期货投资也尚需时日。而且保监会相当看重险资投资的安全性,即使参与也仅限于套期保值。”  记者了解到,近期保监会刚允许平安保险参与股指期货投资的试运行,正式入市仍需保监会批复,而其他机构的参与进度很可能需视平安试运行的结果而定。  鉴于保监会尚未制定国债期货交易指引,令保险公司在国债期货合约征求意见时“失语”,但有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意见。他认为,当国债期货价格忽然出现剧烈大幅波动时,中金所能否采取一个熔断机制,缓解国债期货市场过度投机,确保大型金融机构套期保值头寸安全。  其次,他觉得中金设立的交割月份梯度限仓制度,对于满足银行保险公司大额国债期货头寸交割的要求有待观察,按照现有的梯度限仓规定,交割前一个月中旬,单个投资者最大持仓量不得超过600手,当月下旬再度降为300手。  “如果银行保险机构需要交割的国债期货头寸超过300手,或许只能另外开设账户,无疑增加监管难度。”他直言,这些问题只能等到两大监管机构出台国债期货交易指引后,才能得到解决。但是,摆在银行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的更大难点,是银行保险机构至今不知道自身参与国债期货的角色。  “经纪业务”落空?  银行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的方式,同样困扰着中金所。  为了兼顾银行保险机构自营部门与代客理财部门各自国债期货交割结算业务需要,国债期货合约征求意见稿,将交易结算会员与全面结算交易会员的业务范围扩宽至“为自身或受托客户(包括签订结算协议的交易会员)办理结算交割业务”。  但是,按照《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目前只有期货公司具备期货交易经纪业务资格,这使得银行保险机构仍无法享有运作自营业务与经纪业务的资格。  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透露,目前银监会还在研究银行如何参与国债期货投资。考虑到银监会能及时掌握各家银行的国债期货头寸信息,相关部门暂时倾向中小型银行将国债期货结算交割业务,交给大型国有银行操作。  因此,个别银行曾因此打算申请中金所特别结算会员,参与其他银行国债期货头寸的结算。但由于特别结算会员只允许结算而不准交易,银行此举等于“牺牲”自身自营部门的交易资格。  在前述权威人士看来,目前银行保险机构能够借鉴的参与国债期货的方式,是中国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领域的银行会员资格,即银行只能允许自营部门参与黄金期货交易与实物交割,实现套期保值。  这某种程度也决定银行保险机构只能由自营部门率先参与国债期货投资。  “中金所能做的,是将国债期货合约交易规则向监管机构进行解读,至于银行保险机构到底如何参与国债期货,得由监管部门协商确定。”他强调说。 转自证券时报(003)www.99qh.com07/18<本文结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要投稿 | 广告服务 | 软件下载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99期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镜像以及链接
声明:本网站提供资讯、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沪ICP备05058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