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油料系列品种作为国内期货市场上发展最早、最为成熟的产业链品种体系,随着品种体系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油脂油料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也不断深化,在大豆压榨、饲料加工、禽畜养殖等实体产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中,成为企业现代市场经营的有力工具。特别是近几年来来,基差定价、库存管理、压榨利润避险等在产业得到普遍运用,看盘经营、参与期货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的必修课,油脂油料期货在助力相关产业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豆危机"改变企业市场参与程度 提起期货交易对油脂油料行业的作用,行业人士对两次"大豆地震"产业企业遭遇仍记忆犹新。大豆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大宗粮食品种,大豆压榨企业较早地经历了来自国内外市场的考验。2004年,彼时国内大豆企业对大豆期货的参与还处于尝试摸索期,当年4月,之前长期以来持续上涨的大豆市场风向突变,国际市场上CBOT大豆短期内暴跌27.9%,一直习惯了现货高库存、同时偏好在期货市场上做多的国内压榨企业受到重创。市场机构统计,当时国内油厂亏损约80亿元,外资企业趁机并购境内的大豆压榨企业,大豆民营压榨业几乎全军覆没。历经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考验的产业人士意识到,在开放的市场环境、大豆原料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不参考不运用期货市场、完全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风险,企业难以持续发展。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参与到油脂油料期货市场中来,2004年到2008年,法人客户大豆持仓占比从30%增长到50%。 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CME大豆期货价格由7月初的1654美分/蒲式耳下跌至10月中旬的825美分/蒲式耳,短期跌幅达50%。受美盘价格巨幅下挫影响,我国大豆期货价格从7月初的5855元/吨下跌至10月中旬的3081元/吨,跌幅为47%,同期现货市场大豆跌幅相近。市场机构测算,在大豆价格波动最为激烈的9月至10月中旬,如从美国进口一船大豆,以每船大豆按6万吨计,船一靠岸即亏损7200万元。根据商务部的统计,9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410万吨,行业理论损失近百亿元。但因为此时的行业企业普遍在采购大豆的同时通过国内期货市场卖出豆粕、豆油避险或套利,使行业躲过了这场灾难。据市场机构统计,仅10月份,参与期货避险的前20名大豆经营企业期货头寸盈利额达到10.41亿元,弥补了相应的现货损失。实际上,据业内人士估算,尽管当时大豆价格跌幅惨烈,但在期货市场的保护下,当年大豆压榨行业的损失至10月底不超过14亿元。 从2004年和2008年两次大豆危机的对比不难发现,我国大豆产业企业对期货市场的的认识在不断走向深入,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价格发现:基差定价改写行业定价模式 回归期货市场的最初功能,其价格发现功能作用伴随着国内油脂油料产业的发展而受到重视,并被企业广泛利用。2006年以来,随着油脂油料品种链的完善,豆粕、豆油等期货品种交易日益活跃,期货价格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内行业企业经营逐步从"随行就市"发展成"看期货盘报价",进而演进为"基差定价"。目前,在油脂油料行业,"基差定价"已经是一个无人不晓的概念。 在期货市场发展初期,企业现货价格的形成依据过去和当期供需变化来判断。如据市场人士介绍,在期货市场发展早期,豆粕市场价格主要由大型油厂所主导,而随着油脂油料期货市场的发展,油厂的豆粕报价一般都要参考前一交易日的期货价格走势和当天豆粕期货的开盘价。在下游行业,一些企业对期货价格信息的利用已从"定性"转为"定量",将期货价格的变化即时体现在企业销售采购的定价中。随着"期货价格"的普及,市场各方对期货价格的认识步入一个新的高度,更是催生了"基差定价"的广泛运用。 基差定价在发育成熟的国际农产品市场被广为使用,2006年,嘉吉、路易达孚等外资公司为避免合作伙伴因价格波动而出现信用风险,开始在国内豆粕和豆油销售中对基差定价进行系统的推广。受益于豆粕期货市场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基差定价很快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一些南方民营榨油企业也加入豆粕基差定价中来。到了2010年,以九三油脂为代表的国有油脂企业开始了从国内原料收购到成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基差定价经营。 据了解,2013年下半年,在油脂油料消费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通过基差交易进行现货贸易的油脂油料和饲料企业大量增加,华东、华南地区几乎所有大型油脂企业都在使用基差交易,基差交易的贸易量高时占市场总量达50%以上。大豆系品种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面临巨大风险,企业避险意愿强烈,这些现实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基差交易的使用,在油脂油料价格大幅波动背景下,基差交易已经发展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适交易模式。 随着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彰显和影响力的扩大,油脂油料品种在国际定价话语体系中也不断增加着权重。如棕榈油是我国唯一一个纯进口期货品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自棕榈油2007年上市以来,期货成交量不断放大,影响力日益扩大,目前棕榈油期货价格广为国际棕榈油商家参考、对国际棕榈油价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际棕榈油话语权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国内企业在豆粕等品种的国际贸易中,已经开始采用国内期货价作为基准价,国内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正日益增强。 保值避险:从传统压榨产业到饲料养殖产业循序递进 在对油脂油料期货市场的参与利用中,一些理性运用期货工具的企业迅速成长、成熟起来,他们在市场参与利用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分工明确的风险管理团队,构建起期现货结合的市场经营和风险控制体系,推动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成为真正具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其风控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比肩国际大型粮商。 近年来饲料、养殖企业的涌现体现出期货市场功能对产业的影响和作用的不断深入。 对饲料企业来说,因其附加值低,原料采购成本控制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在上游大豆压榨业对期货市场有效运用的耳闻目染下,越来越多的饲料企业意识到,结合期货市场建立虚拟库存,做好生产成本控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非常重要。利用好期货市场,可以避免价格暴涨带来的采购成本过快上升、价格暴跌造成的库存价格损失。在2013年,生猪价格连续下跌,生猪养殖产业面临严重困境,作为我国最大的猪饲料生产企业双胞胎集团,为了防范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积极参与期货避险,通过期货市场卖出库存豆粕,提前锁定了利润,并对未来拟采购的玉米进行保值交易,提前锁定成本。更为难得的是,为了维持饲料养殖产业的良好生态,该企业将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锁定的收益部分转移给生猪养殖户,一起共度难关。 据统计,据大连商品交易所数据,今年参与大连油脂油料品种交易的法人客户有6284个,法人成交和持仓占比分别为40.5%和53.1%。产业人士表示,目前参与我国油脂油料期货的客户涉及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条,豆粕、豆油、棕榈油等品种的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参与度已超过80%,国内日压榨能力1000吨以上的油厂90%以上参与,现货套保比例达70%以上,成为国内期货品种的典范。 十年来,我国油脂油料行业度劫波、求发展,油脂油料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日益凸显,并不断演进创新出更多、更精细化的服务产业新模式,持续为产业稳定护航,为行业发展助力。当前,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形势下,需要油脂油料期货市场承担起服务产业发展的新重任。特别是,2014年起,执行6年的大豆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市场,大豆开始实行目标价格直补政策,大豆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大豆期货市场更为深入地服务产业和实体经济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豆粕期权上市推进,大商所合约和制度创新完善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国际化等,均将成为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发展的新动力,也将成为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产业和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提升的新动力!www.99q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