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与港股对IPO不同反应,是两个市场不同基础制度发生作用的结果。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IPO数量为全球首位,超过100家公司实现IPO,估计全年香港IPO集资总额将介乎2000亿~2500亿港元;而今年上半年A股IPO仅67家,由于市场低迷,不少投资者对IPO还有一定抵触心理。笔者认为,A股与港股对IPO不同反应,是两个市场不同基础制度发生作用的结果。 港股基本实现新股发行市场化,新股发行基本由市场定价,没有行政调控因素,一二级市场价格不存在制度价差,上市破发几乎成为一种“常态”,破发率高达72%,甚至上市首日就破发。且一级市场投资者对新股定价也较为理性,比如映客在香港IPO的发行价为3.85港元,发行PE值不足10倍。 早前A股也实行新股发行市场化,但“三高”恶果导致有关部门不得不对新股发行价格进行适当约束,最近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新股发行市盈率基本在23倍以下,当然这个估值也高于二级市场不少老股估值,但新股上市后还是屡遭爆炒、连续涨停,上市首日破发的绝无一例。 A股市场就犹如患上精神分裂症,一方面市场对新股爆炒不止,另一方面投资者却紧盯每周IPO核发家数,一旦新股发行家数稍有增加、节奏有所加快,就认为是利空消息,市场忙不迭往下寻找新定位。投资者形成弃旧迎新投资定式,老股频刷新低,一些新股在投机操纵下总蠢蠢欲动尝试新高。 不少投资者已是内地与香港两栖投资者,它们既投资A股,也投资港股,在港股投资,投资者不会因为新股发行节奏快了,就调低对其他股票的心理定价;然而同样是这些投资者,到了A股市场投资,或许就只能入乡随俗,根据A股的新股发行节奏,来对市场定价进行重新估值。 其中一个原因,或是股票定价需考虑资金与股票供求关系,A股已形成存量博弈局面,甚至离场资金要多于新进入资金。有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6月底,沪股通、深股通累计净流入5077亿元,而港股通累计净流入6951.3亿元,显然A股投资者流入港股的资金,要大于港股投资者流入A股的资金。 也即港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或要强于A股,已形成股票逐渐增加、资金也逐渐增加的良性运转局面。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取决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估值越低越有吸引力,当然也取决于市场的基础制度,基础制度越成熟完善,自然吸引力更强,应该说,港股在这两方面或都优于A股。 在基础制度方面,A股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对董监高违法违规问责追责等机制都存在短板。比如最近频频爆出大股东股票质押爆仓案例,上市公司股价由此连续跌停,笔者认为应从这个市场现象充分反思,大股东股票质押融来的资金到底哪里去了,若融资没有糟蹋又怎会爆仓;而大股东爆仓又为何会影响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若独立经营,大股东即使更换又有何影响。 说到底,A股一些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独立性,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资金拆借等与上市公司相互交融、“荣辱与共”,有些大股东利用股票质押融资用于股票投机,甚至还外加杠杆,如此就面临本金损失殆尽风险;而大股东一旦倒了,上市公司自然也连带风雨飘摇。 要提升A股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关键要完善基础性制度,要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确保上市公司独立性,对大股东、董监高违法违规的民事赔偿责任更要追责到位,防止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另外,也要适当引导降低次新股等估值,泡沫估值只会伤害投资者,为此应维持一定的小盘股IPO节奏,要让投资者意识到,新股、小盘股要多少有多少,小盘股、新股没有任何稀缺性;要改变目前每周核发1~2家新股的饥饿营销做法,采取一年发行几次、每次集中发行几十家的办法,让少数质地平庸的公司认购不足、从而发行失败,或者新股上市之后就破发,由此倒逼投资者对新股认购秉持更为谨慎态度,要引导新股发行逐渐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而非长期维持目前的畸形局面。来源: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