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创下25个月来新高。八大类商品价格中,除衣着类价格以及交通通信类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3%和0.5%外,其余六大类价格呈上涨态势,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9%,成为CPI上行的主要推手。 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已经使得10月份CPI数据没有悬念。早先预计四季度会有所回落的CPI,走势与人们的期待正相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的?应该怎样应对? 1分析 食品、居住价格领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1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10月份我国CPI涨幅扩大,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 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中,除衣着类价格以及交通通信类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3%和0.5%外,其余六大类价格呈上涨态势,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7%,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9%。 2形势 比预想要严峻得多 在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的带动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此前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去年物价前低后高造成的翘尾因素在今年六七月份达到峰值后,物价就会下行,然而事与愿违。 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坦承,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左右,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来,今年的CPI估计会比3%要稍微高一些,价格形势比我们想象得要严峻一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分析,年内通胀压力或已见顶,后两月CPI将有所放缓。不过,未来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短期难以快速收紧,CPI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有所回落后再度上行。 3根源 超发货币四处冒泡 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新增贷款接近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也已近70万亿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首位。 从大蒜、生姜到绿豆再到后来的蔗糖、煤炭……为什么会出现价格轮涨的局面?专家认为,其谜底就在超发的货币上。“按下葫芦浮起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这是过多的货币投放到经济领域后炒作资金四处冒泡的表现。 “在我国,货币与资产价格、商品价格间有着特殊的逻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刘煜辉这样描述从货币超发到物价上涨间的路径:货币的超发带来楼市等资产市场的泡沫,引发房屋销售和租金价格上涨,进而推升了城市的服务性价格上涨。当城市的生活成本上涨以后,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上涨,最终带动CPI的整体上涨。转自深圳晚报(010)www.99qh.com11/12<本文结束>
|